摘要: 电子病历是临床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发展完善的结果,是病人临床信息的集成和相关服务。电子病历需在3个内涵上不断发展和完善:(1)能共享病人完整信息;(2)能提供医疗提示和报警;(3)能提供资料库支持。应将现有较好的电子病历推向临床应用,不断发展、完善,逐步形成集成化的、标准化的、智能化的、网络化的电子病历。
关键词: 电子病历;发展趋势;临床信息系统
我国医院信息系统(HIS)的建设正由管理信息系统(MIS)向临床信息系统(CIS)发展,电子病历(EMR或EPR)是CIS的核心和发展完善的结果,是病人临床信息的集成和相关服务,其应用和发展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。
1 电子病历的发展历史
EMR也称计算机化病历(CPR或CMR)。1960年,以美国麻省总医院为代表,开发门诊EMR并投入使用。1991年,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发表了题为“CPR是医疗保健的基本技术”的研究报告,总结了40年来实现病历记录计算机化的经验,全面论述了CPR发展的各个方面,提出了推动CPR的多项建议。1993年9月,在法国马塞召开首次健康卡系统国际会议,研究该系统应用及发展等问题。1994年,西门子一公司(SNI)推出了多媒体电子病历记录系统(Viewscope)。1995年,日本厚生省成立了电子病历开发委员会,当年度投入2.9亿日元用于开发EMR。2004年,美国总统布什在众议院的年度国情咨文中,把建立电子健康记录(EHR)的目标概括为:“将健康记录计算机化,我们可以避免严重的医疗事故,降低医疗费用,提高医疗水平”,要求在10年内确保绝大多数美国人拥有共享的EHR。美国还准备以EHR(包含个人终生健康状况和医疗保健信息)为基础,建立国家健康信息体系(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,NHII),据研究人员测算,预计在未来10年内需投入2760亿美元。2003年,美国13%的医院使用CPR,到2004年底增加到19%。2005年春,英国卫生部签署了一份为期10年、价值55亿英镑的合同,支持发展电子病历、网上预约、网上处方和PACS。
我国的EMR起步较晚。1994年,我国卫生部在第六届医药信息学大会上提出“希望到本世纪末,我国将有若干家医院能够真正实现完整的电子病历系统”。自1999年起,少数医院开始部分使用实验性的EMR,用计算机写病史、下医嘱、开化验单和检查单,查阅病史和病人信息等。2002年10月,卫生部制定的《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(2003~2010)》指出:“三级医院在全面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,要创造条件,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,如电子病历、数字化医学影像、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应用”。2005年4月1日,我国《电子签字法》开始实施,这对于EMR的使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。近几年来,各医学软件公司与试点医院合作,积极稳妥地开展EMR的研发和试点工作,应用面有所扩大,但是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。
2 电子病历的发展趋势
国际上一般认为,EMR应具备3个内涵,并需不断发展和完善。
2.1 能共享病人完整信息 EMR应集成病人的全部信息,包括HIS提供的病人基本信息以及CIS各系统提供的数字、文字、图形、影像、声音等多媒体信息和统计分析结果,这些子系统包括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(PACS)、放射信息系统(RIS)、检验信息系统(LIS)、病理信息系统(PIS)、手术信息系统(ORIS)、监护信息系统(ICUIS)、介入放射信息系统(IRIS)、护理信息系统(NIS)、输液信息系统(IIS)、药品信息系统(DIS)、医嘱录入系统(OE)等等,如果集成了病人的保健信息系统,则就更为完整。上述信息,获授权者在任何地方、任何时间都能调阅共享。如在门急诊和病房,所有医护人员都能看到同一格式和内容的病历,确保所有诊疗方案都是依据整个病情做出,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某一医生对某一局部症状的孤立或片面地诊断。不同医院的医生共享病人信息,可以避免重复检查的浪费。采用无线网络和移动工作站(PDA或平板电脑),使用移动住院医疗系统、移动住院护理系统和移动居家照护系统,则使诊疗工作更加简便和快捷。EMR通过网络能充分发挥作用,同时实现远程医疗的目的。由于CIS和EMR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,所以EMR共享可以从部分信息的共享做起,再逐步扩大共享范围。EMR共享的基础是标准化。EMR的标准化包括术语标准化、术语结构和表达的标准化、系统接口标准化和系统结构标准化等,我国EMR在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刚刚开始,卫生部组织编写了相关医学术语标准名词及相应代码,但尚未推广。
2.2 能提供医疗提示和报警 完善的EMR能应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(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,CDSS)和计算机化医嘱录入系统(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,CPOE)等,智能地帮助医生诊断与治疗,自动提示最具有性价比的诊疗方案和最佳用药剂量,避免多余的、不适当的诊疗,确保医疗质量和病历质量。当系统引入最新医学进展时,用药处方也会自动更新。对于药物过敏、重复用药、药物配伍禁忌、重复检查、医疗不当等能提出报警,能大大地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。还能提醒医生通知病人按期接受预定的治疗、随访检查和预防接种。电子病历也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暴发或生化袭击,建立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。
2.3 能提供资料库支持 完善的EMR能提供众多的资料库支持,包括循证医学(Evidence-based Medicine)、临床诊疗指导(Clinical Guideline)、临床路径(Clinical Pathway,CP)、用药指南(Drug Guide)、医药计算公式(如Archimedes)、临床医学概要(Outline in Clinical Medicine,OCM)、业务流程再造(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,BPR)、临床专家知识库、医学字典、数据库、电子图书和电子杂志等,有利于不断提高医疗水平。
建设EMR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涉及技术的、法律的许多方面。目前我国理想的EMR尚未问世,但是应该将现有较好的EMR推向临床应用,在实践中不断使用新技术,通过IT人员与医务人员、医院管理者共同不懈地努力,逐步形成集成化的、标准化的、智能化的、网络化的EMR。
来源: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
]]>